每六千名初生嬰中,約八人患先天性心臟病。以本港出生率推算,每年新症約六百宗,以心室或心房間隔缺損最常見,情況嚴重者可致心衰竭。有兒科醫生提醒,除做足產前超聲波檢查外,媽媽也要留意BB喝奶時,有否呼吸急促、流大汗,嘴唇有否呈青紫色,體重增長慢等情況,有可能患上先天性心臟病,及早發現可盡早安排治療。
港安幼苗心臟基金主席梁平醫生指出,先天性心臟病可因兒童心臟的心室、心房、動脈血管等出問題,大多數成因未明,或與遺傳和環境因素有關,例如婦女懷孕期間受藥物、酒精、感染過濾性病毒如德國痲疹,或胎兒染色體異常等影響。
先天性心臟病分為紫紺性及非紫紺性,前者病情較嚴重,約佔兩成病例,如肺動脈閉鎖、法樂氏四聯症等,需做手術矯正。梁平表示,現時初生嬰及兒童診斷有先天性心臟病,若病情非即時有危險,公立醫院未必立刻為病人做手術,令病童及家人承受沉重壓力。
十四歲的璽瑜出世時確診罕見基因疾病「馬凡氏綜合症」,身體的結締組織較常人脆弱,令心血管、眼睛、肺部等容易病變。梁平說,此症最致命是患者的心臟二尖瓣脫垂,令血液倒流引致心律不正,甚至因主動脈組織較脆弱,容易因血液衝擊致撕裂,隨時有生命危險。
璽瑜爸爸透露,女兒受病情影響,由兒時起已是「醫院常客」,曾經歷補肺及眼科手術,令父母非常心痛。後來璽瑜心血管亦出問題,但修補心瓣及主動脈根部的手術難度高,去年經公院轉介至港安幼苗心臟基金。他雖屬中產家庭,仍難以負擔逾百萬元手術費,最終獲善長同意贊助做手術,「激動到喊,多謝佢伸出援手」。他說,璽瑜現可過一般青少年的生活,包括玩機動遊戲。
港安幼苗心臟基金受惠者目標年齡為六個月大至十八歲,以綜援受助人及低收入人士為主。市民如欲了解基金詳情,可致電28350569或電郵foundation@hkah.org.hk查詢,及瀏覽http://www.hkahf.org.hk網頁捐款。
記者 曾愷欣